近年来,各种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家庭中,人人都觉得自己的心理压力在增加,由此引发出各类心理问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下面罗列了现代人常见的六大心理问题。
现代人常见六大心理问题 01 情绪问题 随着社会运转速度的加快,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问题已成为一种极具特征的“现代病”。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家庭,都有可能引起人们的负性情绪,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误区,认为是自己或家人、朋友的心理不够强大,才会患抑郁症。但实际并非如此。抑郁症的成因较为复杂,目前医学界尚无明确的观点指出抑郁症的具体成因,但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它是受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混合影响的。 生理因素 包括遗传、生物化学及躯体疾病等方面。 心理因素 包括幼儿早期和童年的成长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氛围及个人的性格特质等方面。 社会因素 包括创伤性生活事件,如丧亲、暴力伤害、人际关系变化等。 环境因素 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02 睡眠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表明,全球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在27%左右,中国成年人中睡眠问题的发生率高达38.2%。有调查显示,2013—2018年我国人均睡眠时间从8.5小时下降到6.5小时。可见,社会经济发展、生活压力提升等因素减少了中国人的睡眠时长。当然,人们面临的睡眠问题不仅仅是睡眠时间的缩短,还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睡行症(又称“梦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睡眠过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03 职场相关心理问题 这类心理问题中,最常见的就是职业倦怠,也称职业枯竭综合征,是指个体在工作中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人们会对工作失去热忱,对职业缺乏基本兴趣,消极怠工。 此外,工作中的职业角色也会引起心理问题。职业往往要求个体扮演一个固定或相对稳定的角色,如警察、教师、服务员等,而长时间的职业角色扮演会让个体出现职业角色与生活角色转换困难,引发家庭矛盾或人际关系紧张。当职业角色与内心自我角色产生冲突时,更会引发“自我认同危机”,令人非常痛苦。 04 人际关系问题 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被称为“人际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有一句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这就好像是每个人的“标签”。现实生活中,社会资源有限而占有资源的欲望无限。于是,不同的人的“标签”就会产生矛盾、碰撞、阻隔,这就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与不和谐。而反过来,人际关系又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05 身材焦虑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不断渗入,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很大转变,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也转变为“事业和家庭都得心应手,同时又身材苗条”。身材苗条成为女性自信、自我约束、成功的标准之一,这给女性极大的身材焦虑。而较之男性,女性的个人成就更容易被忽视,她们在对容貌和身材的评价中更能感受到以瘦为美观念所导致的压力。调查发现,82%的女性对自己身材不满意,无论是成年女性还是青春期少女,都觉得身材十分重要,关乎她们的自我价值。同时,相较于女性的以瘦为美,年轻男性对拥有肌肉型身材的焦虑也在加剧。精神科医生发现,身材焦虑引发的医学问题如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等越来越多,且呈低龄化发展趋势。 06 网络成瘾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和高效,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变得多样化。然而,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网络成瘾的潜在危害。 网络成瘾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失控性地使用网络的行为,进而导致个体明显的身体、心理、工作、学习及社会功能的损害。据统计,6%~15%的互联网用户符合网络成瘾的症状;在青少年及大学生互联网用户中,这一比例更高,可达13.0%~18.4%。因此,网络成瘾对生活、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值得社会关注。 调查发现,无节制地使用网络给个体带来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包括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引起学习成绩及工作效率下降等。不仅如此,网络成瘾可导致个体的情感匮乏而趋向冷淡,同时伴随人际交往技能的逐渐退化,以及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受阻。而这将强化个体转向虚拟世界寻求安慰和满足,以逃避现实人际环境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导致个体更加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最终将导致退缩孤僻和自我封闭。
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 01 自我情绪调节 情绪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无论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实际上都没有好坏之分,都是人类的天然属性。 情绪存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对自我进行理性的反思。所以,当某种情绪扑面而来,淹没了我们的时候,无须为此感到恐慌或羞恼,而是要学会接纳自己,并合理地调节情绪。 改变自己对事情的认知和看法、和好友倾诉、做自己喜欢的事,甚至几个悠长的深呼吸都可以帮我们快速调节目前的情绪状态,而非陷入情绪的漩涡之中。 02 增强内在的安全感 安全感源于小时候的依恋,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安全照料或经历了创伤事件,都会导致我们安全感的缺失,并在生活中时常体验到恐惧、孤单、焦虑等负面情绪。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安全岛屿”的说法,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内心会住着一个“内在的小孩”。这个小孩有时很自私,有时很可爱,有时很调皮,有时很暴躁,有时很叛逆,有时很温顺,有时很固执。小孩时不时地会出来玩耍,如果这个玩耍的地方能满足他的需求,他会觉得很幸福。这个地方就是“安全岛屿”。 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我深度觉察,看到内在不安全的小孩,用现在长大的自己、成熟的自己去陪伴他、支持他,让他逐渐脱离孤独和恐惧,最终找到“安全岛屿”。 03 控制好压力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压力,但我们可以留意什么时候会出现压力,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控制好压力。 了解“不”的力量,如果我们因承担了太多公司的工作或家里的家务活而感到压力巨大,不妨直接说“不”。如果大家经常把所有的问题都归于自身,推卸掉一些责任也许会让你觉得难以开口,但推卸掉一部分责任,就可以专注于优先事项。 学会说“不”,留意它带给我们的好处。虽然自己很棒,但也不能包揽一切工作,必要时可以借“他山之石”。我们不是超级英雄,在某些时候,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04 在书籍中成长 随着社会对心理问题愈发重视,越来越多的优秀科普书籍涌入大众的视野,为相关人群提供专业、有效的帮助。除此之外,各个领域的优秀作品都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一些人生的启迪,解决当前的困惑。 一个稳定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阅读可以让我们的人格更加健全,自然也就预防了心理问题的进一步发生。因此,书籍除了可以增加我们知识的广度之外,还能拓宽我们看事物的维度,学会用辩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情绪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稳定,人格也会更加丰满和完善。请摆脱“成年人的傲慢”,在书籍中不断成长。 05 爱运动,健身又健心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离不开运动。运动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多帮助,如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缓解压力、填补心理缺憾等。 运动还有助于放松肌肉,减轻压力所致的身体紧张和相关症状。研究发现,有运动习惯的人通常比没有运动习惯的人幸福感更强。在临床上,对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运动训练,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手段。 06 丰富自己的生活 生活太过单一、枯燥,也容易导致独处时常产生焦虑、孤单等负面情绪。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07 看到自己已经取得的成果 如果有完美主义倾向,我们可能会过于专注把事情做好,而忘了留意自己已取得的成果,意识不到事情已经做得很好了。 努力想一想已经取得的成果,不要遗漏很小的成绩。满足于现实目标的实现,等于朝着克服完美主义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看到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往往要难于“记住还没做好的事情”。找一个笔记本,简要地将每天做得比较好的事情记下来。每个星期结束时拿出来,看看一周内取得的成就,并犒赏一下自己。 08 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人们在面对压力时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受很多条件的制约,其中社会支持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心理学上,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在亲人、朋友、伴侣及同事中,我们均可以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 专家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不仅体现在心理应激的情况下,而且对于维持平时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均是有益的。 总之,我们可以从改变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来缓解心理问题。多尝试几种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并建立一个长期的支持调节系统,以增强自己的心理弹性,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最后,当心理问题已经对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并且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节后没有明显好转时,我们需要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等。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知行合一,健康之道》
初审:王艳
复审:刘学云
终审:赵婉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