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印象里,青少年总是朝气蓬勃,像振翅欲飞的雏鹰,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又似初绽的花朵,活力满满;更如璀璨星辰,散发着青春的光芒。然而,在精神科医护人员眼中,却有这样一群青少年,他们沉默不语、郁郁寡欢,甚至遍体鳞伤。这些青少年为何会伤害自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背后的秘密。 什么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指的是青少年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伤害,比如用刀割、用手抓、撞墙等行为。这可不是简单的不小心受伤,而是他们内心痛苦的一种外在表现。
孩子们自伤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个成绩优异、外表俊朗的少年,总是带着阳光般的笑容穿梭于校园之中。然而,家人偶然间发现他手臂上出现一道道触目惊心的划痕。深入了解后才发现,繁重的学业压力、父母过高的期望以及青春期社交中的一些小挫折,如同三座大山,压垮了他稚嫩的心理防线。这些伤痕,是他无声的抗议,是他在找不到情绪出口时,试图自我宣泄的无奈之举。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以表面现象评判孩子的成长状态,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细腻且复杂的情感世界。这些青少年并非脆弱的不堪一击,只是在成长的迷宫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才选择用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来唤醒他人对自己内心困境的关注。
如何应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面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尤其是家长,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筑牢安全感防线。 1.营造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稳定的日常作息对孩子至关重要。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劳动、外出跑步、散步、学习等,让孩子生活有规律,内心安定。同时,减少家庭冲突也很关键,夫妻间遇到分歧,尽量避开孩子冷静沟通,不在孩子面前大声争吵、斥责孩子或摔东西,避免孩子因目睹激烈冲突而恐惧焦虑。 2.给予充分且高质量陪伴:陪伴不只是人在孩子身边,更重要的是沟通、交流和参与。每天抽出 20 - 30 分钟与孩子谈心,关心他们一天的喜怒哀乐,而不只是关注学习,比如孩子放学回家,问问他课间和哪个同学玩得开心,有没有遇到小烦恼,认真倾听孩子讲述学校里的趣事。如果孩子喜欢绘画,周末陪他去郊外写生;喜欢足球,就定期陪孩子去球场踢球等。通过共同参与孩子热爱的活动,建立紧密的情感纽带。 3.有效沟通与积极回应:和孩子交流时要平等对话,蹲下身或坐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用温和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孩子分享班级趣事时,不要中途打断,要微笑、点头给予回应,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当孩子难过哭泣时,第一时间抱抱他、安慰他、鼓励他,等孩子情绪稍缓,再一起探讨解决办法,让孩子明白家人永远是他的情绪避风港。 4.塑造正面榜样:家长在工作中遇到难题、生活遭遇不顺时,别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抱怨不停。可以坦诚跟孩子说 “爸爸 / 妈妈现在遇到个小挑战,不过我正在想办法解决,就像你做数学难题一样,”展现坚韧态度。同时,保持规律健身、坚持阅读的健康生活模式,孩子会模仿家长养成好习惯,拥有更强的心理韧性。 预防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是一场爱的持久战,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更多的关爱、耐心和专业知识。让我们一起陪伴这些年轻的心灵,穿越风雨,迎接彩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绽放出属于她们的灿烂笑容。
来源: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
初审:王艳
复审:刘学云
终审:赵婉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