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指针
□宋雨薇
白山,是一个从来都不缺少故事的地方。这个十月,我在一条通往参乡的路上,向北纬42度的方向一直行走。这一刻,我只想做一件事——跟随时钟的脚步,去进行一次“参里参气”的旅行。
和靖宇有关的名片
在靖宇,一条路,我走了无数次。
“寻参”的路上,一边是高楼林立的城市,一边是连绵不绝的群山。一切似乎都是平常,一切却又仿佛非同寻常。
周围的人来来往往,步履不停,新面孔,新眼神,新气象和新未来……一条路,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徘徊在旧事里的往事。更多的,是一个又一个,走向更远的未来,那些鼓胀着奋进力量的新故事。
无数个时刻,我总会看到行走的人参,听到有关于它们的故事。走出深山,走出地域,走向远方。有时候,它与人类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物象的解读。更多的时候,它与一座城市的关系,还有着另一种具象的链接。早一步,是相互依存。晚一步,是精神供养。总之,它用自己的方式,一语道出了,自己与一座城市的具体链接。
十月,风一直在寻找,不知道朝哪一个方向吹。向前,向后,还是向左,向右?
彼时,此问无解。正仿佛有很多时刻,一个人站在风中,立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抽象的选择面前,任一个决定,把时光拉得很长很长。即使一秒钟,也像走过了一年一样。哪怕你铆足了劲儿,在逆时针的曲径上,总也走不出人生的低谷。可是,总有一股阻力,让你无法推开时钟的脚,停留在每一秒,你想逃离的时刻。
那一天,在这个叫作参乡的地方,一行人走了一天,却仿佛走了一年那样漫长。是的,你没有听错,靖宇最出圈的形象,不仅仅是有关于人参的故事,还有这个城市的未来。
曾经,蕴藏在吉林地名中的“红色密码”城市——靖宇,英雄史诗贯穿整座城市,红色血脉流淌在所有人心里,曾因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得名,并被世人记住的城市,如今,再次被人提及的时候,却是以一个个个崭新的名片被记住。英雄城、矿泉城、北药城、立体资源宝库……一张张崭新的地域名片,都像是一个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一批批游客的脚步,一次次抵达这座时光小城。人们看到的,还有一个又一个新的故事。
当高度的精神链接紧密相合后,你会发现,靖宇从来都不是一座高调的城市。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样貌,让“立体资源宝库”从来都不担虚名。即使久负盛名,它也从来都是那样内敛与矜持。参、蛙、菌、药、菜、牧、果、渔八大产业,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吉林省生态县、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如果叙述起来,一张张地域名片,每一张都可以让这座小城火爆出圈。
可是,对于活力四射的靖宇,却有着独属于它的大家闺秀的气质。双向奔赴的寻找,似乎才更符合它温婉内秀的气质。
靖宇,道地药材久负盛名。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4%,不仅是平贝母、天麻、细辛、五味子、林蛙油等几百种中药材的全国最大集散地,更是吉林人参、西洋参的主产地;含量巨大,且水源优质的矿泉水,水涌理论蕴藏量15.25千瓦,日涌水量10.86万吨;娃哈哈、农夫山泉、康师傅、恒大冰泉等许多品牌,它们的水源,都来自靖宇……
作为长白山的重要门户,区域优势明显的靖宇,更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早与沈阳、长春、吉林等周边大中城市,手拉手形成了“2小时经济圈”。
蓝莓小镇、北药小镇、红色小镇、旅游小镇,一张张地域名片,仿佛是长白山下的一枚枚印章,每一枚都道出了发展与这座城市的关系。人参文化创意融合,提高参旅产业产品附加值,打造“人参之路”特色旅游路线,推出具有差异化和代表性的旅游打卡地,带动靖宇经济发展……一个个思路清晰的战略目标,一张张崭新的地域名片,赋予了这座时光小城,深厚的文化内涵。
阳光下,缓缓流淌的珠子河,庄严地立于时光之上的四方大桥,还有那些站在时光深处的侧影,今天的山水、城市、微风和阳光,都是在这个城市里,人们快乐幸福的证据。
是的,一切都在,在你想要的故事里穿行。
时光深处的守山人
为什么出发?因为远方。一行人,沿着森林里的一条路,一起向同一个地方出发,一直向前走。
大山里有什么,他们要去哪里?
此时的天空,仿佛被水洗过一样的蓝天,正飘着我喜欢的云朵。地面上,一棵棵高大的槐树,正在寂寞地飘落着,一片片奶黄的叶子。森林里,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进写满故事的山林。风一阵阵吹来,将一天的温热植入清凉,让身体的温度,也随着凉了几度。
去靖宇,不去看人参,不了解长白山的人参文化,一定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与一座城市近距离交流,只有深度链接与内化,一个人,才会有资格说,自己读懂了一座城市。
快听,这是百灵鸟儿叫的声音。原来,“野山参的故事”从来都不是只在童话里出现。在通往靖宇镇永生村的路上,一声声百灵鸟儿清脆的叫声,帮你找回了大自然寂静的回响。
山林深处,一段砂石小路,一条浅浅的水沟,一只突然从你脚下蹦入水中的青蛙,一池时而因为落差,而现跌宕之势的清水,无限温柔地守护着,那个静立于时光深处的,靖宇县地标产业示范中心——张进学林下参产业种植基地。
前方,方圆600亩的树林之间,隐藏在山林深处的“靖宇县进学林下参栽培基地”,隐隐探出头来。它在山水依偎之间,低调安谧,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寂静,又那么恰当。一场独特的“寻参”之旅,伴随着人们想要的故事,就在这里慢慢展开了。
一片片林下参产业园,一头挨着人间烟火气,一头倚着自然风光,一份自在流淌的温度,以其独具的匠心,勾勒出一幅山水田园的美丽画卷。没有青砖砌就,也没有低矮的围墙,相伴而立的,只有一座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小木屋。走近它,就如同将要打开一个拆盲盒的游戏。每一个盲盒,都隐藏着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时光深处,在规模化林下参种植园中,随处可见的三品叶、四品叶,甚至还有年头更久的林下参,让人顿生错觉,宛若置身在长白山的童话故事里。守山人伸出粗糙的手指,轻轻一点,整片森林遍地生“金”。
曾经,跨越时空的鸿沟,贫与富之间,中间曾隔了那么久的尘世喧嚣。而这一刻,却瞬间已过40余年。
“和神草为伍”“与大山为伴”,越积越厚的落叶,就像面前这位守山人,积淀在心底的寂寞和孤独。40年的探索与坚守,那是多长又多久的谪放啊。有谁,能够将一件事,一直做到老?又有谁,面对挫败与失意,能当作什么都没发生?多少次,那些曾在希望与失望里沉浮的历历过往,当面对围在他周围的一行人时,谈笑风生之间,早已归隐于沧桑背后。
盘经济发展、唤产业复活,一株株“仙草”的苏醒,它隐藏的力量,承载的不仅仅是长白山的历史和文化。作为长白山的一条条历史根脉,用力擎起的,还有一分又一分的执念,更有一寸又一寸的坚持。如今的人参产业,作为靖宇地标性产业支柱,正在以它的自信,去推动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
如今的守山人,眉宇之间,没有苍凉,只留余欢。他当然忘不了,一路上走过的酸甜与苦辣。或许,他自己也想不到,40年的坚持,开局的一手烂牌,硬是被他打出了一个王炸。几十年过去,大山之外的热闹和繁华,是不是从来都不是他的梦想,在他的心里,人参才是。
走着,走着,时光又老去了一截儿。
此时,我不问,他不答。一切答案,在时间的推移下,伴随着落日的余晖,正一点一点,归隐于时光森林深处。然而,到底需要多少壶酒,才能够真正化解,多年以来,守山人坐拥山水之间的孤独。还有那一次又一次,与命运抗争的悲壮?
离开的那个夜晚,我一直在人参的故事里穿行,久久不能入睡。我怕,一旦睡去,追寻野山参的故事,从此就下落不晓。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仅仅是传说
也罢,人参不想与人论长短,除了偶尔和自己争吵。
走过漫江的时候,我已经能够确定,自己已实现了抵达。那天的阳光刚好柔和,我看着面前的这个城市,竟好像重新认识了一回。
刚一走进抚松,就有不同的故事,在争先恐后地,急着向我倾诉。而我,一如既往,还是选择了不慌不忙,向前走,去寻找一个个关于人参的真相。
地处长白山腹地、松花江上游的抚松县,人参种植已有300年的历史,以其“中国人参之乡”“中国人参文化之乡”而闻名于世。作为道地人参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人参产业蓬勃发展,“长白山采参习俗”已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传统中药学中,具有被气、益智、滋阴等功效的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说到百草之王,人们就会想到长白山下的人参之乡,想到与人参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以加工、销售为产业链的,抚松县万良镇特产大市场。
走近小镇的时候,面前的景象,仿佛是时间远处与近处的链接,又好像是现代与当代的交汇。它深居于长白山脉的褶皱之间。纵向看,一个字——小。横向看,两个字——不大。看表面,小镇外表差别不大;看里面,小镇内容却千差万别。别看它地理区域不大,可是,全球最大、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人参市场,却坐落在这个慢时光小镇。每年,全国有80%的人参交易,都在这个地方完成。
市场大门前,川流不息的人群,会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明明就是一个小镇,怎么偏偏就走出了都市的感觉。
刚一走进万良特产市场的大门,空气中,弥漫的苦甜参半的人参味,就随着一阵秋风扑面而来。加工厂内,工人们都在埋头忙碌着,谁都没功夫抬头看你。
关于人参的产业链,想说的很多,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参,从万良特产大市场出发,再经过各种产业链,加工成上百款人参产品,销售到国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想介绍的有点儿多,现在,挑重点。
其实,你所见到的人参成品,在它成形之前,都是经过各种工序方才成形。清洗人参只是第一步,下参须、捋白须、蒸人参、下剪子、捋红须……由于人参伴随着我的成长,曾经深深地嵌入我成长的痕迹。对于人参的种植、成长及加工,这一切,我并不陌生。
相对于白参干的加工,红参的加工环节尤其繁琐,费工、费时且费力。人参刷洗干净后,要放到大锅里蒸熟,在出锅之前,对于红参蒸煮的时间和火候,千万不能掉以轻心。销售链上,大多是红参成色的品相,决定了它们的段位和售价。否则,一个长长的叹息,也治愈不了生命的暗疾。最后的结局,也只能是握紧一把尘埃,与生命细说长短。
有的事情,还没开始,结局就已注定。多少热闹,都熬不过一个时间。有一天,炙手可热的,突然黯淡了;有一天,春风得意的,突然落魄了;有一天,一直前呼后拥的,突然冷清了。人生多少热闹,都在有一天,成了烟云。同理转换,人参的加工,也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而相遇一棵野山参,是不是也是这样?
沿着市场一直朝前走。时间顺着根茎,一点一点,缓缓地扎进长白山绵延的脉络里。在长白山野山参生态园深处,我们终于见到了野山参的真面目。
森林里,把头一喊,必然有所发现。凡是听到的人,都要一起喊山唱和,这是采参人之间独有的语言。二十年前,有人在深山密林里,播下一粒粒野山参的种子。人工播种后,再也不许它与人烟接近,任它历经长白山风吹雨雪的雕琢,在长白山绵延的脉络里,一点一点野蛮生长……
遇见它之前,它只是我听来的一个传说。而现在,它却一转身,变成了我面前的真实。对于普通人来说,人参是故事里的植物。时间之上,一年播种,二十余年发育生长,一棵好参的长成,竟需要建立在两个“十年”之上。而一个人的人生,能有多少个美好的十年,去坚持自己当初的信念呢?
这个下午,时间扯着思维,一直在跑。而时光,也一直在向前,缓缓推移。在那棵30年的野山参面前,我始终悬着的心,也终于找到了一个安全的支点。对大自然的敬畏,荒芜了我的只言片语。我本想与它倾心交谈,可是,却任由我翻箱倒柜地寻找,也无法找到我心中有限的形容词,用五颜六色的词句,去热烈地与它倾情对白。
一路上,我的耳边似乎只有解说员的声音,她一直在讲解,一个有关于一棵野山参的传说。
离开的时候,柔和的阳光也来送行,顺便带着湛蓝的天空,还有雨水洗过一样的云朵。身后的抚松,离我们越来越远。别吵,你看它,正静静地立于时光深处,以发展的姿态,为新的十年淡然绽放。
别急,别慌,轻舟已过万重山。
初审:田家铭
复审:刘学云
终审:赵婉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