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长客发布时速400公里CR450BF动车组样车,这是全球跑得最快的高铁列车!
“吉林一号”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已达117颗,这是我国最大的遥感卫星星座!中国一汽全年累计攻克近400项关键核心技术,申请发明专利超过6118件!李玉院士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从群星闪耀的苍穹,到高铁飞驰的大地,科技创新处处迸发光芒。截至2024年12月上旬,吉林省实现省内科技成果转化300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07.7亿元;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100户,同比增长14.2%……坐拥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众多高校,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东北地理所等106个科研机构和众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及一汽、吉化、长客、长光卫星等一批“国”字号大型企业。科技创新不仅是吉林的优势,更是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的重要“突破口”。2024年,吉林省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开展科技创新“十大跃升行动”,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展示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姿态。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发的全球首创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引起世界关注;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研发的仿生合成橡胶航空轮胎正在投入产业化;
中车长客时速160公里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等新一代列车持续为世界轨道交通提供“中国方案”;长春百克生物首批国产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上市打破国外垄断;通化安睿特自主研发出全球唯一上市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吉林启动了科技人才助力企业创新跃升三年行动,每年选派科技人才到企业兼任“科创专员”。2024年,在“科创专员”的带领下,通化市发展蓝莓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鲜果产量突破7000吨,拥有校企合作获国家自主知识产权蓝莓新品种2个,标准化种植及加工省级标准3项;长春工业大学盖方圆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帮助吉林石化完成了乙丙橡胶活化剂研发,填补了中国石油技术空白;吉林农业大学王玉华教授,帮助吉林省红五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发了系列即食黑参产品,申请企业标准7个,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件……目前,我省共有759名“科创专员”进企业,涵盖新材料、光机电、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
像这样企业与人才“两促进、双受益”的例子,在吉林还有很多。
吉林给出的答案之一,是实施“破茧成蝶”专项行动,建立“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2024年,吉林省通过“破茧成蝶”专项支持两批104户初创企业加速成长。给予574户企业3986万元研发投入补助,我省企业R&D投入总量已增至110.5亿元。截至2024年12月上旬,吉林省累计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10269户,同比增长41.1%。
长春市麦迪克智行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靳立强(右三)与同事检查智能底盘样车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
而改革正是点燃“引擎”必不可少的“打火器”。
提出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转化模式改革、管理改革、市场化转化机制改革4个方面12条具体措施,其中有10条是我省首次实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发展障碍。藏在“深闺”中的科研成果“胸有成竹”地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和生产一线。目前,我省已经完成2批18家省属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赋权职务科技成果1928个,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累计超1.6亿元。
省实验室是全省在某个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企业孵化的重大创新平台。吉林省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但省实验室一直是空白。为了填补这一空白,2024年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长白山、三江、吉光3个省实验室正式挂牌运行。……
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引领产业。
吉林长春的珩辉光电测量技术(吉林)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装配光学测量仪器。作为人文科教大省,“科里科气”的吉林已经清醒意识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一定是教育先导、创新驱动、人才支撑、产业做优做强的发展。如今,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改革号角已经吹响。乘风而上,向新而行。
今天的吉林,“科里科气”的气质更加凸显。
以科技创新锻造新质生产力,
奋力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
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