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要警惕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时间:2024-08-27 来源:靖宇广播电视台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性传染性眼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两者临床症状相似,但流行程度和危害性以病毒性结膜炎为重。其发病特征是眼红、有异物感、急性传染性,故又得到了“红眼病”这么一个形象的称谓。


图片


图片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如何传染的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全年均可发生,最大特点是接触传染,即病原体(细菌、病毒)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直接接触结膜。比如,如果接触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甚至是他们触摸过的门把手、水龙头、学习用品、公用的玩具等,都有可能被传染。

该病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发病;由于治愈后患者免疫力低,故可重复感染发病;流行快,常常是一人得病,在1~2周即可造成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迅速广泛感染。该病多发生于夏、秋季,病程短,预后较好。


图片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疾病早期,患者会出现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并自觉眼睛疼痛、有灼烧感。同时,眼睛也有可能出现红肿、分泌物增多、异物感等。有些患者的结膜会出现小的出血点或出血斑,分泌物过多时还会在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病情严重者,病变甚至还会侵犯到角膜边缘,出现角膜溃疡,引起剧烈眼痛。另外,患者还可能伴有头痛、发热、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不适症状。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一般不影响视力。如果大量的分泌物黏附在角膜表面,也可引起暂时性的视物模糊;一旦将分泌物清除,视物就可以恢复清晰。但如果细菌侵犯到了角膜,会出现畏光、流泪、疼痛,视物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情最重的时候是在发病后3~4天,之后一般会逐渐减轻,10~14天就可痊愈。但据报道,个别病毒感染患者结膜炎消退后出现了下肢麻痹。


图片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临床特点:

①潜伏期短:一般24小时左右,最长不会超过6天。

②发病急:迅速出现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眼睛分泌物增多、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少数患者伴有头痛、发热、喉痛等症状。

③儿童的病程相对较短。


图片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饮食禁忌

忌酒   饮酒(包括各种白酒、黄酒、果酒、米酒、啤酒等)可助长热(毒)气,导致本病病程延长。

忌辛辣   蒜、葱、韭菜、辣椒、芥末等辛辣之品能温阳而助风热之邪,并可耗损肺胃之阴,而不利于本病的早期康复。

忌腥膻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应忌食黄鱼、鳗鱼、鳜鱼、鳝鱼、黑鱼、鳊鱼、蟹、虾、羊肉等腥膻之物,否则导致风热(毒)之邪更盛,给治疗康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忌生姜   生姜可助火热、伤阴液,故眼部炎症者食用后会使病情加重。


图片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治疗

治疗总原则是及时、彻底和坚持。对于眼睛分泌物多的患者,可以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每天2~3次;如果分泌物不多,可用消毒棉签蘸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清洁眼部。另外,早期冷敷可以减轻眼部的不适症状,可用毛巾包上冰块放置在眼皮上,每天3~4次,每次10分钟左右。症状完全消失后仍要继续治疗1周,以防复发。

局部治疗则是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滴眼液或抗病毒滴眼液。每次滴眼前需要将分泌物擦干净,以提高疗效;根据病情轻重,每隔2~3小时甚至每隔1小时滴眼1次;睡前使用抗生素眼膏。

对于混合病毒感染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可每天使用2~3次抗病毒滴眼液,必要时还可使用干扰素等。如果病情较重且伴有角膜炎,还需要按照角膜炎的治疗原则进行更严格的治疗,必要时可全身应用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


图片


图片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注意事项

●眼睛发红可能是由熬夜、视疲劳、结膜出血等导致的,或由虹膜炎、青光眼等眼疾导致的,并不一定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一旦患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要尽快到医院就诊,明确疾病及病原体的类型,进而选择合适的药物。此外,不论是滴眼液还是眼药膏,均应专人专用,以免交叉感染。

●急性发病的患者应尽量在家休息,既有利于疾病康复,又利于隔离,以免传染给他人而造成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暴发性流行。同时,应严格消毒此类患者使用过的洗脸用具、手帕及医疗器材,并与健康人分开单独使用生活用品。

●在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容易流行的季节,尽量不到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影剧院、理发店等地。

●当只有一只眼睛患病时,应防止另一只眼睛感染

患病期间不要遮盖眼睛,因为这样会使分泌物无法排出,同时增加了眼睛局部的温度和湿度,更有利于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导致病情加重。

●患病期间,出门时尽量戴太阳镜,以避免阳光及风沙刺激,减轻眼部不适。

忌食葱、韭菜、大蒜、辣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食物,勿饮酒

注意搞好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提倡勤洗手、洗脸,不用手或衣袖揉眼或擦眼。

●在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容易流行的季节,可用抗生素滴眼液或抗病毒滴眼液滴眼进行预防,但应专人专用。


图片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生活与健康》杂志